今春沙尘天气为啥较多?你关心的问题,都在这里 环球动态
从4月9日开始,受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影响,我国北方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大风、沙尘天气过程。4月10日晚,北京地区出现大风及沙尘暴天气,11日逐步
2023-04-12从4月9日开始,受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影响,我国北方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大风、沙尘天气过程。4月10日晚,北京地区出现大风及沙尘暴天气,11日逐步好转。
这是今年我国出现的第8次沙尘天气过程、第2次沙尘暴过程。
(相关资料图)
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,这次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,南下影响我国长江以北大部地区。监测显示,多地出现沙尘暴过程,内蒙古、山西、北京等地达到沙尘暴级别,内蒙古锡林郭勒、包头、乌兰察布和河北张家口等局地出现强沙尘暴,多地PM10峰值浓度超过2000微克/立方米。
针对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气象、林草、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专家。
▲上图:4月10日,内蒙古呼和浩特市,市民在沙尘天气中出行。(新华社记者刘磊/摄)
1
今春沙尘天气为什么比较多?
监测显示,受蒙古气旋及后部冷空气影响,4月9日以来,新疆南部及东部、内蒙古中部和西部、甘肃中西部、宁夏、陕西中北部、山西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山东北部、河南北部、吉林中部、辽宁中北部等地,先后出现沙尘天气,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、巴彦淖尔、阿拉善和山西大同、北京等地出现沙尘暴,内蒙古锡林郭勒、包头、乌兰察布和河北张家口等局地出现强沙尘暴。
上述地区普遍出现4—6级风,阵风7—9级,内蒙古、山西、河北等局地最大阵风达10—12级。
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11日介绍,这是今年我国出现的第8次沙尘天气过程、第2次沙尘暴过程。
“这次沙尘天气过程主要影响长江以北的区域,长江以南地区如浙江北部、湖南北部受到一点波及,基本上到今天夜间趋于减弱和结束。”桂海林说。
4月11日,随着冷空气东移南下,沙尘天气继续向南推进。环境监测显示,PM10浓度大值区整体向南部扩散,河南南部、山东南部等地PM10浓度超过500微克/立方米。11日18时,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。
▲上图:4月11日,河南焦作市博爱县城区,雾炮车、洒水车在进行除尘作业。(程全/人民图片)
中央气象台预计,4月13日至16日,西北地区和华北等地仍多沙尘天气,其中13日夜间至14日,沙尘天气可能再次影响京津冀等地。
针对今春沙尘天气较多的原因,桂海林分析,今年的沙尘天气是由蒙古气旋引起大风、卷起沙尘,在途经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时补充了沙尘,长距离输送至长江以北区域。气旋、大风使沙尘天气的形成具备了动力条件。从地表条件来看,包括蒙古国在内的东北亚地区都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,戈壁沙漠多,近期降水稀少,为沙尘天气提供了大量的沙尘物条件,加上较强的天气系统,比较有利于沙尘天气形成。
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,今年3月以来沙尘天气偏多的原因有两个:
一是下垫面有利于沙尘活动。2022年蒙古国降水较近20年同期偏少,沙源地植被覆盖较差。今年3月以来蒙古国的南部和我国的西北地区,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5—8摄氏度,尤其是3月初出现了一次极为罕见的回暖天气,导致冻土层快速融化,同时沙源地基本无降水过程,地表无积雪覆盖,大范围的地表裸露,有利于沙尘活动;
二是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传输。今年蒙古气旋强度偏强、冷空气活动较多,在冷空气东移南下过程中,强烈的大风为沙尘粒子卷扬进入高空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,在高空西北气流作用下,大量沙尘粒子向下游传输沉降,叠加内蒙古本地的沙源,影响我国北方地区。
据分析,今年4月到5月,蒙古国南部至我国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,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,且有蒙古气旋阶段性南下影响,有利于形成沙尘天气过程。因此,预计今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过程次数较近10年同期偏多。
未来沙尘天气增多是否会成为常态?
桂海林解释,每年3月到5月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高发期。沙尘天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系,比如地表的植被、积雪、气温、降水及天气系统的强度等。“近年来我国大范围沙尘天气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,不能因为有些年份沙尘天气次数比常年同期偏高,就断定沙尘天气增多成为常态,或是进入新的活跃周期。”
2
沙尘天气能不能消除?
国家林草局三北局一级巡视员武爱民表示:“本轮沙尘天气中,防护林使工程区的地表沙源得到了有效控制,并减少了风沙量。如果没有沙源地周边防护林的防风固沙作用,沙尘天气的危害更大。”
“防沙治沙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等,主要通过控制地表释尘量来削弱沙尘,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非常有限。”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表示。
武爱民介绍,三北工程建设对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,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垫面的自然条件。我国北方植被增加,总体上有利于沙尘天气次数逐步减少。
监测数据显示,40多年来,三北工程的“绿色长城”,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、盐碱化的草原及牧场1000多万公顷,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.8天下降到2.4天。
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副研究员朱雅娟说:“我国防沙治沙常用的植物,主要有梭梭、沙拐枣、白刺、花棒和柠条锦鸡儿等。通过栽植这些固沙植物,不仅确保了沙漠铁路和公路畅通,同时阻止了沙漠扩张,保护了绿洲的生态环境。”
桂海林认为,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。沙源地并不仅仅局限在我国,周边国家和地区有大范围分布的沙源地。因此,除了我国采取措施治理生态,还必须和周边国家合作。
“沙尘天气是大自然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,非常复杂,无法彻底消除。同时也应认识到,沙尘天气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利影响,也对全球生态系统有一些有利之处。”桂海林说。
研究显示,沙尘会运送一些有利物质,如沙尘带来的铁元素会促进海洋的初级生产,消耗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,产生“中和酸雨效应”“铁肥效应”等。
“沙尘暴的形成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,无法从根本上避免。”杨文斌认为,沙尘暴不能被消灭,但土地沙化可防可治,比如开展防沙治沙工程,控制土地沙化面积,减少沙尘源面积,从而减少沙尘天气发生次数。
我国第六次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,截至2019年,全国仍有257.3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168.7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。
杨文斌建议,进一步扩大精准治沙范围,提升治理效果。同时加强中蒙荒漠化与沙尘暴防控系统性研究与科技合作,共同努力减少沙尘暴影响。
武爱民表示,未来应持续加强三北地区林草植被建设,通过封山(沙)育林(草)、飞播固沙造林种草、工程固沙等措施,增加沙区地表植被覆盖度,减少沙尘源;坚持系统治理和科学绿化,以水定绿、量水而行,持续改善沙区生态环境。
“我们要正确认识沙尘暴,了解沙尘暴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,加强沙源地治理和沙尘天气预警预报,减轻沙尘暴带来的危害。”武爱民说。
文/李红梅、董丝雨、寇江泽
联合出品:人民日报中央厨房·蓝蓝天工作室